关于我们
警惕网络追款新骗局多地公安通报二次诈骗案例
发布日期:2025-04-07 05:17:03 点击次数:158

警惕网络追款新骗局多地公安通报二次诈骗案例

“钱没追回来,又被骗了3万……”宁波的小美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在游戏账号交易中遭遇诈骗后,竟在“网络自救”时再次掉入陷阱。这个25岁女孩的经历并非孤例——2025年3月,浙江警方通报数据显示,二次诈骗案件较去年同期增长23%,受害者中超过60%曾试图通过非官方渠道“自救”。从冒充律师到伪造清退流程,诈骗分子精准拿捏受害者急于挽回损失的心理,将“伤口撒盐”的套路玩出新高度。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把专割“韭菜”的“连环刀”究竟有多锋利。

一、追款骗局的三大套路:披着羊皮的“救援专家”

套路1:假律师的“钓鱼执法”

“我有律师证,帮你追回被骗的钱!”2024年8月,何女士的短视频账号突然被一名“律师”关注。对方不仅晒出证件,还承诺“追回资金后支付服务费”。在支付190元“诚意金”后,何女士又接连被要求缴纳1899元“激活费”、2999元“转账手续费”,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。这类骗局常以“低门槛、高回报”为诱饵,利用专业身份降低受害者警惕。

更离谱的是,某些诈骗分子还会伪造“司法回执单”或“资金冻结通知书”,甚至编造“案件已进入国际刑警调查阶段”等谎言,把受害者唬得一愣一愣的。正如网友吐槽:“现在没点法律知识,连骗子都斗不过!”

套路2:清退流程的“科技与狠活”

苏州的吴某收到“玖富投资退款”短信后,被拉进QQ群观看“股权转让协议”直播,最终在虚假银联页面转出14.6万元。这类骗局往往披着“政策合规”外衣,结合伪造的文件、金融牌照,甚至搭建高仿政务网站。诈骗分子还会使用“屏幕共享”技术,实时监控受害者操作,堪称“数字版偷窥狂”。

值得警惕的是,近期出现“邮寄黄金解冻账户”等线下联动骗局。丹东的姚女士就因轻信“邮寄6万元现金可解封账户”,险些将血汗钱塞进牛奶箱寄给骗子。这种“线上+线下”的组合拳,让反诈难度直线升级。

套路3:冒牌公检法的“情绪操控”

“你涉嫌洗钱,必须配合调查!”当“网警”通过QQ发来合成,并要求缴纳“保证金”时,不少人因恐惧而屈服。2021年北京某案例中,骗子甚至威胁“报假案将起诉”,逼迫受害者连续转账。这类骗局精准利用人们对法律威慑力的敬畏,完成从心理压制到资金掠夺的全链条操控。

二、为什么总有人“二次踩坑”?心理战背后的致命漏洞

漏洞1:焦虑驱动的“病急乱投医”

心理学研究表明,人在经济损失后会进入“决策盲区”,更易接受高风险方案。就像小美坦言:“当时只想快点把钱追回来,根本没心思核实对方身份。”这种“溺水者乱抓浮木”的心态,恰是骗子眼中的肥肉。

漏洞2:信息茧房里的“幸存者偏差”

部分受害者在社交平台看到“成功追款”案例后,误以为“别人能行我也可以”。殊不知这些“成功帖”多是骗子自导自演的话术模板。正如反诈民警提醒:“真能追回钱的只有公安机关,网上99%的‘维权专家’都是李鬼!”

三、破局指南:记住这三条“保命法则”

1. 官方渠道才是“真神”

  • 立即拨打110或96110报警,公安机关已建立快速止付机制(见表1)。
  • 警惕任何要求预付费用的“追款服务”,真律师不会网上揽客。
  • | 反诈渠道 | 功能说明 |

    |-|--|

    | 国家反诈中心APP | 举报诈骗、风险查询、身份核实 |

    | 96110专线 | 预警劝阻、案件咨询、止付指导 |

    2. 信息防护要做“铁壁”

  • 切勿透露短信验证码、支付密码,关闭手机“屏幕共享”功能。
  • 定期检查银行账户异动,发现可疑交易立即冻结卡片。
  • 3. 心态管理需“佛系”

  • 牢记“打工一辈子,全给了骗子”的悲剧警示,放弃“赌徒心理”。
  • 参加社区反诈课堂,用知识武装大脑。某网友金句:“你可以不信邪,但一定要信警察!”
  • 互动专区:你的防骗经验值达标了吗?

    > 网友@反诈小能手:“上次接到冒充客服的电话,我直接唱了首《反诈Disco》给他听!”

    > 网友@韭菜终结者:“建议国家给骗子颁奥斯卡,演技比顶流明星还强!”

    今日话题 你或身边人经历过诈骗吗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历或疑问,点赞最高的3个问题将由反诈专家在后续专栏解答!

    友情链接: